哲学之道:完美成功的基础

I. 宇宙的四个王国

 

生命就象收获。麦子将被采集,杂草将被留下烧掉。

生命就是生活,生命也是进化。在这个世界上具有任何形式的生命都有其目的,即利用空间和时间来改善自身以进化为更高级的形式。

在这个世界上有四个王国: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人类王国、道的王国,每个王国的成员存在都在于改善其自身,以进化到更高的王国。

1、植物王国的成员,包括细菌和原生物,只有物理的身体和感觉。他们的唯一目的是繁殖,他们没有创造力,永远不能以任何形式彼此受益。凡有感觉的物理身体也有生存权利。

2、动物王国的成员,除有肉体外,还有智力体。因为具有智力,所以狗能接受训练。动物总是照一定的时间表繁殖,它们没有对不满足的理解力,没有创造力,机械地顺从宇宙法则,没有愿望或欲求去改变它们在生活中的地位。

3、人类王国的成员具有肉体、智力体和精神体。精神使人类存在充满了追求创造的能力和欲求——科学的发展即由创造性而引起。上苍给予人类以精神和欲求,以便他改善自身,以便有一天他能进入道的王国。然而,人却颠倒了这一欲求而追求物欲。人类有希望,但这个希望永远不能靠物质的东西来满足,这只能导致挫败。

4、道的王国成员具有精神体,可以去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他们体验着绝对的幸福和安宁,他们的存在与道和宇宙统一无间。

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升华到道的王国。按照道家的说法,人类王国有四类人,他们是(按上升次序)恶人、小人、君子、圣人,只有圣人才有资格登入道的王国;有三类神仙或者说长生不死者,他们是(按上升次序)尸解仙(变了形的不死者)、地仙(陆地上不死者)、天仙(天上的不死者)。按照道家的说法,在进化到较高王国之前首要的是“提高档次”。

恶人仅仅在形式上是人,而在实质上仍然是兽类。他们从动物王国的进化是不完整的,因为他们并不理解或者鉴别文化、道德或礼节。娱乐、竞争、消费、繁殖,这四个基本的本能充斥他们的日常生活。在许多社会中这群人为暴力所控制,因为他们从事杀人、强奸及其他罪恶活动。

小人是无知的、不明智的、能力有限的。这些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目光短浅,他们对于无用的、不重要的事情诡计多端、尔虞我诈。他们太怯懦以致不敢犯罪也不敢用一种崇高的方式救助社会,他们所关心的及其生活都是微不足道的。在大多数社会,这群人可以由法律有效地控制。

君子理解和追求道德、文化与礼节,他们要求启发自身及他人。当这群人在数量上增加时,社会就繁荣;当他们的数量减少时,社会就蒙受损失。君子为礼貌所引导。

圣人是真正理解和追求正义的人。这些个体努力改善和启发了整个人类,通过传播安宁创造了一个宁静的世界。

这群人为正义所引导。 这些不同组的成员都有肉体、智力体和精神体,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其中哪一体占有主要的地位,比如,在恶人中,

肉体强于智力体和精神体;在圣人中,精神体高于其他体。 肉体为四种基本的本能所支配:娱乐、消费、竞争和繁殖。因此肉体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来表示:

智力体可由三角形表示,因其有三种官能:思想、感情体验、意志锻炼。

精神体可由圆形表示,因为它不受时空限制。它能与道交通,有道德心,具有无暇的直觉。

理想的境界是肉休和智力体从属于精神体。精神体向智力体传达指令,然后由智力体去确定适当的方法以实现这些指令。智力体指导肉体贯彻落实这些计划,每件事都以深谋远虑,明智和良心为基础,每件事都遵循道的方式。按照道的教导我们大体上镌出下列连环图: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正确的关系并不多见。我们反而会发现灵魂体(精神体)受抑制,智力体为肉体所奴役的情况。

人类对于娱乐的需求、色欲、渴望刺激,以及对食物的需求推进智力体设计种种方式以满足这些原始需求并使之神圣化。由于这种合理次序的完全颠倒,导致了这个世界的所有痛苦。

老子说过: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失礼而后有法,失法令而后有兵(强力);一旦追求强力,所有文明的踪迹都不复存①。 ①参阅《道德经》38章--译注。

进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道的实践使许多善行的成就达于顶点。

按抱朴子所说:人欲尸解,当立二百善;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②。 ②参阅《抱朴子内篇·对俗》--译注。

只要其中有一个违反善行之举,累积的善行将无效。根据道家,我们每个行为都受北斗星的记录和计算。

没有道的进化是个痛苦的缓慢过程。进化至今日的我们已花费了数百万年时间。实践道加快了进化的速度,有助于人类以最可能高效率的方式积累善行,没有殉难而为社会作奉献。长久地活着和适当地活动肉体让更多的善行得以完成。殉难切断了社会利益的流动,延缓了社会的进化发展。

善行可以理解为利己同时也利他的行为。有利于一部分人而伤害另一批人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伤害双方的行为最令人讨厌,因为它们是种使积累起来的善行失败也使人类的进化过程倒退的错误。 没有道的实践,就将没有拯救。 没有道的进化,就将没有道的王国。

+,+=善行(人人受益) 
-,-=恶行(人人受害) 
+,-=偏颇的善行(他人受益,自我牺牲) 
-,+=偏颇的恶行(他人受害,自我受益)

II. 政府的作用

 

当国民的素质得到改善时,政治的质量也将改进。政府的类型上升以至于道,国民素质提升直至达于天仙,这时永恒的安宁将到来,此即地上的天堂。

人类的七个层次                        政府的七种类型

天仙                                 

地仙                                 

   尸解仙                                  

 圣人                                   正义

 君子                                   礼仪

 小人                                   法制

 恶人                                   暴力

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监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当谋求私利的统治者采取儒教作为统治哲学时,这些朝代开始衰落。儒教要求绝对维护政府的准则或其他权威人物的地位。

儒教极端地允许父亲命令其儿子去死,以便表明对儒教的信仰。在社会上各个层次里提倡服从导致了自由思想受限制,保守主义由于没有受到自由思想的挑战,使社会进步停止,陷入倒退。每个人都成为国家与家庭的囚徒,除了死亡,没有人能从这些监狱里逃脱。富者利用这个宗法性国家,使少数人的生活变成游乐场而多数人则身受痛苦。这种社会退化导致了汉唐帝国的衰落。

不幸的是,以后各个朝代都为了自私的理由而奉行儒教,再没有一个帝国能与汉唐时期相匹敌,汉唐创造了历史上政府的最高形式。

从道家的观点看,政府或私人组织的普遍准则如下:

1、政府的规模必须小。

2、法律和规章制度必须简而少。

8、政策必须诚信。

4、经济体制必须公平合理。  

5、赋税必须低。

6、人口增长必须控制。

7、个人自由必须有保障。

8、教育必须优先考虑。

9、军费开支必须限制。

10、建立健全退休制度。

在下列各段中,政府一词表示政府和私人组织。

(1)小政府

老子坚持政府必须小,这样权力分散,有利于人民。机构雍肿,赋税加重,巨大的政府赤字,行政管理低效,这些只是烦扰国家的许多问题的极少数。人民的权利可以通过限制政府的规模,精兵简政而得到保证,小政府,大社会。

(2)法律和规章制度

按照老子的观点,法律和规章制度滋生罪恶①。”

①参见《道德经》57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译注。

一个产生严酷的法律和规章的政府(法西斯政府和军政府)必然是短命的,这是因为对人民冷酷无情和连续不断的压迫,使国民无法忍受,甚至宁愿死去。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在革命中人民只会获得一切而不会失去什么。

②《道德经》74章——译注。

太多的规章=没有规章

除了混乱状态和支出增长外,其他就什么也没有完成。

(3)政策诚信  

政府应诚信地对待其国民,在国民与自身之间形成一种信任的纽带。政府的政策,通过反映较大多数人的道德意愿,应当保护人民免遭各种形式、方法和途径而产生的压制。

政府官员必须为人民服务,代表他们的道德意愿。老子说:政治家不应形成自己的观点,他们必须把人民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③。相反地,在《罗马书》13l中,圣保罗说:“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杈的都是所命的。”把人们的幸福委托于一个冷酷的政治家是不明智的,尤其当他的政策使人们的进化过程倒退时更是如此。滥用权力的情况必须通过举出诚实对待人民的政府官员而加以制止,否则将如老子所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①。

参见《道德经》49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译注。

①《道德经》5章——译注。

当某个政府从事于欺诈其国民的诡计,它削弱了政府。不管政府使用何种诡计来对付其国民,国民总会智胜它,因为他们在数量上超过政府工作人员。这类勾当在国民与政府之间造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裂缝;没有什么能防止一场革命推翻这个政府。

(4)经济体制

老子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②

②《道德经》32章——译注。

老子还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③

③《道德经》77章——译注。

按照老子,天“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④。尽管“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⑤,但人人必须在改善自身上有一个均等的机会。

④《道德经》32章——译注。

⑤《道德经》57章——译注。

道家教人自由经营及经济均等。它劝阻政府用不着干涉其国民的商业活动,取消使经济恶化的商业税和其他带干扰他的复杂法令。但政府有责任保持与加强严格的道德标准及公平的商业惯例,有责任指导经济趋向。

(5)赋税

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①

①《道德经》75章——译注。

一个政府的赋税政策决定它是仁爱的还是专制的政府。 当一个政府提高税收时,它无疑是喝有毒的水以解救其干渴。

政府为何苦于干渴或者说出现赤字?

①战争和军火。

②浪费和奢侈。

③机构臃肿。

④丑闻和贪污腐败。

上述四个问题使政府赤字变成一种慢性病。这个病也许可被好的“内科医生”治愈;通常并非如此,某位伟大的“外科医生”也许更适合于此目的。

药方是道德的调节而非经济的调整。治疗应该从统治者本人身上下手。当某人作为典范和领导为他的国民服务,他就应当大公无私,去掉贪污腐化行为。假如改变领导人的作风成为不可能,那时治愈这个国家的病事实上也就不可能了。

(6)人口

老子坚持“小国”,他也坚持“寡民”。

假如人口不被坚决控制住,要获得和平与幸福是不可能的。人口过多引起饥饿,饥饿导致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死亡。在道看来这是最大的罪过。这些只是被人口爆炸所激发起的自然反应或者说是人口控制反应,其他还包括自然灾害和致命的各种疾病。

超生现象多发生于不能控制其色欲的人们中间,而这又是由于教育水平低所致。为了防止人口超生,必须教育人民,性不应该只限于纯粹的肉体相互作用,性应该是亲密、爱情、理解、帮助和关心的行为。道从技巧上教导人们把性行为和人口繁殖增生分离开。正如本书第六章所说,性行为能被利用来改善人们的健康,提高人们的灵性。实践道将帮助人们抑制其色欲,有利社会进步。

人口控制并非是一种空洞的推想、一种政治观点或永远不能实行的哲学信仰,它是社会的前进和小政府的效力所必不可少的。学家

(7)个人自由

看重和尊敬生命,那就是为什么它十分强调保护生命的原因。按照道的进化理论,所有的人都是从另外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并依赖于其他的生命形式;因此,道并不否定植物、动物或人类的生存权利。生存、长寿和幸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任何人都没有侵犯他人的权利,虽然人和其他的有机体为了钱、特权和其他微不足道的原因被杀死或伤害。这些凶手将永远不能逃脱惩罚。老子说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①。无端剥夺生命的行为将在罪犯目前与未来的生活中产生永久的痛苦。

①《道德经》73章—译注。

贪心导致罪行,因此必须消灭它。老子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干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②

①《道德经》50章——译注。

②《道德经》46章——译注。

政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即阻止其人民的利己主义和野心,特别是那些领导人。过度的物欲追求、奢侈和自我放纵是利己主义与野心的象征,必须加以制止。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③”老子还说,为了保持安宁,“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④;“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⑤。通过道的实践减少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使一切生物的权利得到保护,国家巩固。

③《道德经》12章——译注。

④《道德经》20章——译注。

《道德经》3章——译注。

(8)教育

改善教育系统必须优先提到政府计划和议事日程。教育,道的教育,直接影响到个人对生活的满足。错误的教育增加了人们对生活的不满,表现为反社会行为、离婚、虐待儿童等等。

现有许多教育系统,但几乎没有成功的。孩子们被教以数学、化学、物理、文学、体育等等,用道的术语说,这些叫死知识。死知识鼓励利己主义和野心,与日常生活不相干,降低了学习热情。孩子们被导向于相信个性和满足于物质占有与财富获得。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原子弹、毒品、犯罪、癫狂及其他反常现象的存在。物质占有和物质成功永远不会使生活满意,它们只能导致挫折与狂暴,表现为反社会行为及其他反常现象。人们世世代代盲目地生活,不理解生活的真正含义。

首先应教育学生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好、更长久。他们学习的知识应该能立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些知识他们终生都能享用。这将立竿见影,刺激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通过对生活含义的初步教育,学生们能将其运用于自身及他们的辅助教育,如数学、文学等,用种种方式加速人类进化,保护宇宙自然法则。

好政府政策的成功取决于人民的合作。通过道的教育,恶人和小人提高了水准;当君子超过恶人与小人,这个世界就将成为更美好的一片生存之地。

(9)战争

战争并不局限于人类王国,它也是动植物王国的特征,因此要求抛弃武力是不现实的。当有些人还没有受到道的教育时,人们发现武器对保护他们的生活权利是必要的。因此,被称为“诡道”的有关战争的种种理论,成了生活的必要部分。

三千年前,著名的鬼谷子以《孙子》这部书传授他的门徒孙膑(孙武子之孙),该书第一节就是“诡道”。书中,孙子陈述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道理,换言之,心理战比白刃相斗更有影响和更重要。故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①。

①见《孙子兵法·谋攻》——译注。

人类是唯一在战争中使用武器的生物。对武器的需要导致了复杂的、破坏性的武器的发明,产生了敌视或反常的气氛。当反常的状态变得不可控制时,整个的行星就可能被摧毁。老子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②。

①《道德经》31章——译注。

②《道德经》30章——译注。

老子还说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③历史表明:只靠武器永远不能赢得战争。经济、教育、领导人、人民的精神,都是胜利的因素。政府唯独不要忙于同潜在的敌人进行军备竞赛,除此之外,可以做一切必要的事来强化国家。武器并不能保证胜利,却挖空了国库。

《道德经》30章——译注。

(10)领导者

领导人之所以为领导人乃是由于其才华和成就适应了天意。领导人之所以是领导人乃在其思想、行为和智慧,并有接受批评的能力,善行或恶行恰好完全适应了某一特殊时期的条件,他的天职是执行天意。他永远都不能完成或希望完成他开始的规划,因为世界总是处于流变的状态之中。道就是变的,时代的需要总是变化的。如果领导者遵循道,他已完成善行。如果他逆道而行,他便犯了极大的错误。

四季的变化特点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假如春季一直延续,夏季及其他季节将被延误,世界秩序陷于混乱。任何阻挡和延误都是一种病态,应该加以排除。一位领导人将可能以三种方式被替换:

1、当他在任时积累了善业,他将因死亡而被替换,这是给继任者完成其使命的一个仁慈的方法。

2、当他同时积累了善业与恶业,他将可能被人暗杀。

3、当他积累了恶业,他将以羞耻及在公众中丢脸而被迫辞职。他或许为人所杀,或许臭名远扬。

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三个普遍原则。例如乔治·华盛顿,假如他野心勃勃地自封为国王,他就不会受人尊敬。

III.因果律

 

道必须实践,你不能靠雇用他人为你祈祷而进入道的王国。拿飞机飞行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设想加入起飞的能量,然后设想维持飞行所需能量,因为并没有绳子把飞机吊起来。现在设想你试图进入道的王国所耗费的能量。对一位单纯的祈祷者来说,难道你能确信还有什么东西竟能如你进入道的王国一样重要吗?你必须与道同行,你必须一步步地实践道。你不仅将最终进入道的王国,而且将获得眼前利益。

整个宇宙为因果律所支配,这个规律决定你在道的进化等级中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没有人能逃脱这个规律的裁判,甚至包括自杀者(事实上,自杀者面临更大的惩罚,因为他们剥夺了一条生命)。当一个学有成就的人仅使用其知识于崇高的目的时,他就具有更高级的觉悟。当一个人的知识运用于卑鄙的目的时,他将被打回到较低的进化水平。简而言之就是: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  影随形”;“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没有其他故事像下面这位道士所讲述的故事那样抓住了善恶报应的本质。

从前有位坏蛋,他靠偷窃、欺骗、压榨他人而致富。到老来他拥有了一切:数不清的家财和三个已结婚的儿子。他期望着抱孙子。一天他想:“我这样幸福!我用不着再去做过去那些残忍的坏事了,我现在得弥补从前的过失。从今天起,我将偿还我造下的孽,帮助他人。”他变成了善人。一个月后他的大儿子突然生病死去,儿媳嫁给了另一个男人,事态的发展给老人极大的打击。又一个月后,他的二儿子死了,老婆也改嫁。老人非常震惊。再一个月后,他钟爱的小儿子也死了。

“这个世界没有公道”,他痛苦万分地喊叫道,“我作恶时拥有了一切,几乎快抱孙子了!可从我改信道的那天起我开始行善,种种灾难却降临我头上,我还有什么希望?我可爱的儿子们,为他们我宁愿作奴仆,可他们都去了!没有人继承我的遗产。”

他成为疯子,仇视一切人和物。一天,他正发病时,仆人来告诉他有位道士前来拜访。“带他来”,老人咆哮,“我要用他的陈词烂调挖苦挖苦他!我要指出他的大错特错。”

当道士被领进来时,老人用冷酷的目光对着他,但那道士却象平时那样冷静,从容问道:“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正是我想知道的,为什么?

“你还记得二十五年前,你同朋友为了一笔财产而角斗吗?经过拼死博斗,你杀了朋友,夺得了那笔财产。你十分熟悉这位朋友,知道他的个性特征。现在请你想想你的大儿子,他和你那  朋友的性格特征不是惊人地相似么?

“是的”,老人说,“他俩的确非常像。”“你的朋友投胎为你的儿子,他要你赔偿他在你身上所失去的。”

“你还记得你欺骗的另一个男人的事情吗?”道士继续说,“……此人投胎为你的二儿子,他来要回他的财产。你记得伤害的还有一个男人的事吧?……他投胎为你的老三。你的儿子并非是你的,他们是你的‘仇人’,带着世界的祝福来向你讨债,并且要在本上加利。他们浪费你所有的钱,极端残酷地报复你。在你的风烛残年,你不得不象在油里熬煎一样,最终你将自杀。但当你翻然悔悟而广行善事,便自动还清了你所欠的债。宇宙中较高的存在物发现你的善行已弥补了欠债,发现不再需要以‘儿子’的方式向你讨债,所以他们无痛苦地离去了。你没有失去儿子,失去的只是敌人。既然你的善行已还清了债,那么你就会有个孙子。你老三的媳妇怀孕了,她将给你生一个痛你、敬你、爱你的孙子,你将十分幸福地享受晚年。”

老人经开导,感激地流了泪。

许多教会教诲基督徒,耶稣是上帝的羔羊,牺牲自己为每个人赎罪。这些教会也教导教徒们:无论是谁,只要相信耶稣,将水远不受谴责,在天堂占据一席之地,长生不老。耶稣在十字架上钉死被神学家称为上帝的怜悯和慈悲。随着耶稣钉死于十字架上,众神要求正义的愿望得以满足,没有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有恶业已被消除掉了。但从道的观点出发来看基督教,基督的教诲仍然坚持了个人为其行为负责,即使他已信仰耶稣。对新约圣经的详细研究将揭露真情,人们的罪孽并投有得到饶恕。有信心但不立善功将遭到耶稣的拒绝,将被排斥于天堂之外。

耶稣死于十字架上,为人的罪孽或恶业而付出代价,以致人们永远不必受其罪过的果报。无论什么时候人犯了罪,耶稣被认为代替了罪犯,替人受罚。每当有人犯罪的时候,只要罪犯张嘴念耶稣的名字,便召来耶稣替他受罚,罪犯也可向神父忏悔以洗清其罪孽。只要简单地忏悔一下罪行就毫无疑问地使犯人获得自由。这样合乎逻辑吗?假如赔偿一辆车尚且如此艰难,那么偿还人们的罪恶为什么却如此轻易呢?

尽管《圣经》的某些地方赞美了祷念耶稣名字的价值,《圣经》其他地方却并非如此。《旧约》中有个故事描绘了忏悔是无用的:当国王大卫诱拐了其朋友之妻,尽管大卫忏悔了,但作为惩罚,他和他的家庭连续不断遭瘟疫(刀剑永不离开其家)。在《希伯来书》6 68,清楚地陈述了那些虽然一遍又一遍地祷念耶稣名字但是却被钉死于十字架上的人的罪恶将更加深重。

某些基督教教会十分强调耶稣钉死于十字架上,认为祷念耶稣的名字可以得救,保佑其进入天国。关于耶稣钉死于十字架上,是以《旧约》中的描绘为根据的,这些描绘记载了古代的宗教实践,即牺牲动物以敬神。牺牲无辜的动物,放它们的血,古人希望借此洗去他们的罪恶,以得到神的宽恕。既然罪恶并非如此容易被洗去,那么这样做就显得笨拙和不人道。从理论上说,人们不得不认为:假如真有这样一个神,他会使以动物祭神者的罪恶加倍——祭神者不仅原来的罪恶并未偿付,又为自我目的杀死了无辜的动物,这无疑是罪加一等了。而且用现代人的观点审视,耶稣钉死于十字架上不由使人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文明和教养的人们至今还在赞美如此残忍与野蛮的行为?

基督教强调:“人人皆是罪人”,因为世上人人都犯了罪(见《罗马书》323)。并且把人类常犯的罪都列举了出来(见《罗马书》第一章与《哥林多前书》第六章)。人除了日常由思想行为所犯的罪外,还有与生俱备,继承来的罪,此罪可向上追溯到人类始祖,受那古蛇的诱惑,违反神命的罪,是为“原罪”。由于罪的代价乃是死,则“报应”乃是神治理宇宙的公义、不可或缺的法则。因此,凡人必死。而“死”包括两重意义:即肉体的死与灵魂的死。但是灵魂非物,本无所谓死,引而申之,则为“永远的痛苦”。亦即:受惩罚而被贬入硫磺火湖,被不灭火与不死虫永远折磨,是谓“地狱”。反之则是“天堂”或“天国”,此乃“无罪之人”永远享受福乐之所。既然凡人皆有罪,那么地狱有人满之患,而天堂则门可罗雀。总之,不可没有补救的良法,由此而导出保罗基督教的中心点——救赎理论来。在《旧约》里,犹太人盛行一种仪式,乃由摩西创出的一种赎罪的祭祀,又称燔祭。就是用一头无瑕疵的公羊羔,焚烧于祭坛的上面,亦即是以羔羊替罪之意。保罗用了许多篇幅,把耶稣理论化,成为那头“无瑕疵的公羊羔”,而十字架则被比作了“祭坛”。因此,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事,一变而为“神圣的燔祭”了。又因他究竟是人,而不是羊,故其功效自不相同。所谓:一次献祭,永久有效。耶稣之“死,使神“爱人救世”的伟大使命得以完成。所谓“爱人救世”者,就是“克里斯督”(Christ拉丁发音)。前人译成中文为“基督”。自是,基督教的初步教义全部完成。基督教也因而诞生。

然而,如要“十字架之死是替人赎罪”这个命题成立,则耶稣其人先必须是“完全无罪之身”方可。否则其自身尚且死有余辜,怎能有余力替代他人?如要把耶稣变成完人,则必须先为他作传。于是“福音”纷纷出笼,把他写成从未起过贪心、淫念,从未沾过女色,也没碰过男色(而马可原著则直书其有,故不行于世),耶稣由是一跃而成为“圣人”。但是圣人本身固可能非常完善,却并不等于无罪。因他既是从父母精血而生,就成父母遗体,生来便有原罪。耶稣的本罪易去,而原罪难免。于是马太便把他母亲婚前怀孕的事写出,趁机将它美化,指为“马利亚乃从圣灵怀孕”。你若不信,试问你如何能证明她不是从圣灵怀的孕?今假设:耶稣之生,果从圣灵得孕,神当然是无罪的,则耶稣不仅是圣人,而且是“神人”了。以耶稣这样的神人是否可称为无罪呢?否。何以故?因其母马利亚仍是彻头彻尾的人类之故。耶稣身内流的是母血,怎能完全无罪?因此,两千年来,基督教神学要替“圣母”除罪,聚讼纷纭,争辩无休,至今得不出满意的答案来。最著名的学说为:上帝神圣,绝不肯把自己的神圣灵精,种进罪人体内,故必须先扫除马女原本各罪,然后才使其受孕。上帝万能,临御万方,难道不能凭圣旨一道,赦去马女一切罪孽?从而使耶稣生来无罪,完全合乎上十字架替死代罪的资格。此说最大缺点是:如神竟可行使其超越法律之外的权力,任凭己意,随便赦人的罪,可见此神:(1)并非完全公义正直,由此已丧失当上帝的资格。  (2)神既能自行赦罪,何必再玩“十字架赎罪”的把戏,既烦赘而多余,实属画蛇添足。可是,一般人哪里管它这笔细帐,通与不通,错与不错,任凭保罗把十字架的旗帜高举:“凡属基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和肉体的罪同钉在十字架上了。”(见加拉太书524)“犹太人要神迹,希里尼人求智慧,我们却只传钉十字架的基督。”(见《哥林多前书》122)“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见加拉太书614)故至今基督教都以十字架作标记。

自从保罗高举十字架的旗帜以来,信徒日众。因为只要一信,不费吹灰之力,立地即成为无罪的圣人(基督徒亦成为圣徒),死了“保证”与主一同复活,还能肉体升天,在天堂中永享福乐。这种“搭便车”的心理,人多有之,有此好事,岂容错过,故而渐渐趋之若鹜。不久之后,罗马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也信起教来,都逐渐成为“圣徒”了。有钱好办事,一时教堂盖得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基督教至此就一帆风顺了。

关于“赎罪”理论的自我矛盾,暂且搁过一边。今假设赎罪论成立,那么怎样才能把许多年前耶稣上十字架的事和如今的“我”联系起来,使生效果呢?这更引出保罗的形而上学的“信心”论来。他主张:“信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当“我”的“信心”发生之一刹那,立即和“赎罪”联成一体,一切原、本各罪都一古脑儿全消,登时成圣。

今再假设,“信心”果真有此效果,则我在对基督的信心发生之一刹那后,立即死去,无罪一身轻,魂灵儿飘然直奔天堂,自无疑虑。问题在于信心发生后,其人并未即死,仍活在这红尘世界中,数年或数十年,少不了还有邪情私欲,又犯了罪过,此罪应由耶稣继续担当呢?抑或须由本人自负其责?保罗的答案尚称严谨,他主张:论理,人在信了基督之后,就不再犯罪了;但事实上,人却再犯罪,十字架的赎罪之事,可一而不可再,其罪责应由该人自负,否则就是把基督重钉十字架了。谁若把基督重钉一次十字架,谁的罪就大到“永远不得赦免”的地步(见《希伯来书》66)。请问活在红尘世界中的圣徒们,有谁完全再未犯过罪?由此,天堂有路还是进不去,地狱无门偏要挤进来。所谓“赎罪”毕竟是画饼充饥,完全白费。虽然如此,并无人敢主张:只要你信耶稣,犯多少罪都不算。因如此说可行,明知故犯,基督教会内必成为犯罪的渊薮了。后代教士为了补救此理论上的缺陷,发明了“到教士面前认罪,而由教士代神颁发赦免令”的办法。至今天主堂都设有“认罪亭”。中世纪时,教会发售“赎罪卷”,小罪买小卷,大罪买大卷。连教士的面都免见,罪都得赦免。教士们不必耳听烦恼,却又财源广进,皆大欢喜。教士既获得了“赦免权”,眼见十字架赎罪的事更是水瓢上写的字,还能当用么?奇怪的是,人们不但不因这样的教义而鄙视它、唾弃它,反而对之加劲讨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惟恐得罪教会,不得善果,因而使教会权力大为提升。世上君王权势虽大,不过能折磨人的身体若干年,而教士不高兴起来,则能折磨人的灵魂万万年。甚且连贵为君王者的灵魂也都捏在教士们的手中,何况平常人等?讨好教会的手段,无非是出力出钱,于是教会财势高于列国。耶稣也从羔羊的地位,一跃而为万主之主,万王之王。当代教会称“教廷”,其首领则称“皇”,世上君王不得教皇之加冕赐封,在地犹不合法,何况在天?教廷不仅是一个太上皇,而且自立朝廷,俨然是个主权独立国家,并利用其特殊权势在各地设银行,作各种企业。基督教虽不说要地上的政权,而实际作国际太上皇已千有余年了。

今姑且不论有否天堂地狱,仅就所谓福乐与痛苦而言,两者本是相对而产生的,有痛苦方知有福乐,无福乐怎能体会出什么是痛苦?如果天堂只有福乐,千万年间,一成不变,久而久之,还有什么福乐可言?同理,地狱之中永远是虫与火,久之则,还有什么痛苦可说?既然人都不觉苦之为苦,说不定由于地狱里人多品众,有着诸般热闹,人还以它为乐呢!反之,天堂冷落单调,人或以其为苦了。总之,整个基督教的高楼广厦只不过建造在沙滩之上啊!

保罗基督教进一步的理论,就是教会。前面“赎罪”之说只是“得救上天”的二分之一,另一半的条件则是教徒必须营为教会集体的生活。得救是要等到整个教会被赎之时才算敲定。神是“道”,创造万有(见《约翰福音》11),是看不见,摸不着,完全抽象的,以“父”为代表,象征公义。道,有一天成了肉身,就是在个人身上显现。耶稣是道的具体化,完成了救赎的工作,以“子”为代表,象征慈爱。耶稣升天,返回“父家”,差遣圣灵下降。圣灵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好象空气一样,只要一吸就进入心灵之内,随时教导信徒。而圣灵的运行,与其说是指教个人,不如说是教会的护法。因教会与基督的关系,是身体与头的关系。基督是元首,教会是他的身体。教徒是肢体,是身体中的构成部份(《以弗所书》4 16)。诸肢百节必须互相配搭联络得合适,换言之,教会是教徒进步成熟的训练所,圣灵是随时常在的导师。基督又好比新郎,教会则是待嫁的新娘,要等到新娘妆饰整齐,与新郎合卺,便是天国来临。也就是“独子”(基督)带领“众子”(教会)与“父神”()合一之时,便是新天新地的乌托邦。教徒如不在教会里,则不在基督的身体里,便和基督无关。假如不在基督里,就在亚当里。亚当是人类犯罪的“始祖”,是魔鬼的奴隶。教徒是基督用血的代价从魔鬼手下买回来的,依法成为基督的奴隶。因此,要过好教会的生活,必须有四个德性,就是:绝对服从(顺从圣灵的引导),甘心情愿,专心事奉(服务)和完全忍耐(等候主的再来,完全的救赎)。整个理论可以用以下的概念来归纳t“圣父”、“圣子”、“圣灵”(道的三度),“教会”、“顺服”、“甘心”、“服事”、“忍耐”、“天国”。

直言之,在进一步的基督教义中,所谓天国,即在教会“成熟”时,基督与教会汇合,一同“做王”统治世界列国,因基督早已是万王之王,只是实际政权却仍旧掌握在世界国家诸王的手中。故所谓教会的成熟期,即是训政期,到训政结束时,即教会正式亲政时。史家把自纪元三世纪到十五世纪,基督教的发展分为教父哲学期与经院哲学期。前者是教父们从编辑经典到诠释经典,以及奠定正统教义的时期,其实也就是保罗主义正统化时期。后者是把正统教义教条化与组织化的时期,也就是保罗主义的完全实现期。奥古斯丁是教父中的泰斗,于其《神的城》一书中说t神起初造天地,这地本是神的国。由于人类误用其自由意志,从神国中堕落出来,而接受撤旦(魔鬼)的统治。基督的使命乃是为恢复神的合法政权,其手段则是在地上成立一个机构,作为神国的代表,就是教会。暂时在神预先订下的时间里,教会与撒旦的政权保持共存,这就是他著名的“两刃论”The Two Swords)。教会的使命是征服人类“不稳定的意志”,到了一定时期,就一下子把全部政权收回。换言之,世界上目前的政府,法制,教会对其作一定程度的容忍,让它逐渐退化消灭。目前的国家乃是向“天国”过渡的暂时形式。目前的正义分两种:一为绝对的正义,就是神的本身,其中包含公正与慈爱,表现在圣灵里。二为相对的正义,就是世上国家里的法律,是神所允许的暂时利用的工具,目的在告诉世人神的绝对正义和主权。因为没有法律,人就不知道什么是罪,法律在哪里,罪就在哪里,法律专为定罪而设,并不能叫人不犯罪。只有圣灵才是解决问题的力量。在第五世纪,就教会与国家权力的暂时分界,教皇葛拉秀世作了正式的宣布。至于教徒个人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呢?优良教徒的最高奖赏是“与基督一起做王”,那么先必须“结果子”。所谓结果子,有两个实质的意义:一是传教;二是捐钱。保罗说:无论得时不得时,都得传。甘心也罢,不甘心也罢,责任已经交你了,倒不如欢天喜地的做去。跟什么人在一起,就要像什么人,为的是得人。得的人越多,也就是结的果子多。那么,捐钱呢?每个教徒每月必须缴纳总收入的十分之一,更多的便依各人心意与现实能力而定。捐的愈多,就是结的果子愈多。在现本的《新约》保罗的书信里,他一再关照各地教会把收来的款项准备好,等 他来取。但是,教徒没“结果子”或“结不好”怎么办?不结果的树枝便要从树上砍掉,丢到火里烧掉!第四世纪初,罗马皇太后(康士坦丁一世之母)大媚教会,捐献无数。到康士坦丁即位后,基督教在罗马大兴,遂为国教。以后罗马虽亡,而罗马教则不亡,实际统治欧洲一千年。直到十五世纪后,教会分裂,才又逐渐退回宗教的地位。这并不意味教会从此衰亡,而教会却因分裂更变成多彩多姿,更能因应世势的变化,进而更积极参与。譬如在中国有过许多教案,累得大清王朝,精疲力竭,便是教会权势结合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权势,积极扩张的例证。总而言之,犹太文化掺挟希腊、罗马的一切思想学术、典章制度,而巍然壮大,再渗合十九、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社会潮流,俨然不可一世,其随机变化,无孔不入的进取扩张,仍是方兴未艾。

道教既不同于基督教,也不同于佛教。与佛教的强调人生为丑与苦不同,道强凋人生的美和乐。按佛教所说,宇宙的一切都是苦难之因。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苦。

佛教徒从逃避人生并从死亡中找到了减轻痛苦的途径。既然人类常为其感情所折磨,那么他们必须不动心。既然人类在宴会后受消化不良之苦,那么他们不必欢宴。如此等等。这样,高明的佛教徒否定所有的世俗事务,包括宇宙的存在在内。佛教禁止人们参加世间事务,因为人人都必须等待死亡,但灵魂由此从地上的苦难中得以解脱。

然而,佛教徒并未意识到在寻求真正的幸福时,他们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苦。假如一位佛教高僧要避开男女性关系,他或她将必须用五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战胜性的冲动和诱惑。假如佛教高僧要想避开美味佳肴,他或她将不得不一生去战胜对美食的渴望。这样的苦不可避免,人类的事情比佛教徒所预期的要复杂得多。

按照佛教徒理解的上述概念,他们把各阶层的人分为三个群体,即:(1)群众,(2)居士,(3)僧侣。第一群人包括落入苦海的无知人们。第二群人包括接受佛教的教诲,提供钱财支持佛教寺庙和僧侣的人们,这些人被称为善男信女。第三群人包括和尚与尼姑。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一个人必须冲破所有的世俗关系(叫做出家);然后从一个高僧那里接受种种戒条(戒色、酒、肉、杀、撒谎等);然后做佛教的功课,读佛经,打坐,练习独处,直到像佛陀一样涅槃  “臭皮囊”——肉体被踢出去,佛教徒便获得了存在的最高层次(一些佛教徒甚至否认佛陀的存在,认为佛陀是空或徒有其表)

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道承认世界的存在,寻求对世界的完整理解。按照道的教导,生活并非充满痛苦,也非全是幸福。世界在流变,因此痛苦总是继幸福之后,幸福也总是伴随着痛苦。懂得这一点,一个人就永远不会太沮丧或太快乐,他将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真意,他的眼睛将盯着一切事物之善。道教徒寻求增进生活享受,扩充幸福,增进长寿,帮助人类获得永生的知识。这样,道能促进人们的相互关系,宴饮但又没有消化不良之苦,并能承担世间事务等等。任何实践道的人都能体验到地上的天堂。

自东汉明帝以后,中国文化起了基本的变化。要研讨这个变化,就不能不涉及佛教。要是没有佛教,恐怕就不会有道教(以前,中国有道统,就是自始祖黄帝以来,尧、舜、禹,汤、文、武、成、康……和道家哲学,正派而不具宗教性的),恐怕也不会有后来的儒教,后来中国的历史就恐怕也要全部改写了。

始作俑者的汉明帝刘庄,一夜梦见一个神人,头上放光,绕着殿庭直跑,正要上前诘问,那人突然飞去,吓了一跳,因而惊醒。次朝和群臣谈起此梦,群臣也无可否。偏偏有个多事的人,名叫傅毅,说:臣闻西方有神,传名为佛,有教有经。从前霍去病讨匈奴时,休屠王贡一金人,置之于甘泉宫,现已不存。今陛下所梦,想必为佛。试想梦幻之事,何足为凭?这一下却引发了刘庄的好奇心,于是便命蔡倍、秦景去印度取经。用一白马驮经,回洛阳复命。皇帝打开佛经一看,根本不懂梵文,简直是莫名其妙。再看那绘来的释迦画像,也与梦中之人不符。于是不求甚解,遂令在洛城雍门旁造寺藏经,就叫从印度跟来的两个沙门(和尚)住持,赐名白马寺。

既然皇帝有兴头,自然公卿们也就没有不热心的。特别是楚王刘英,他虽是天潢介胄,因是个先帝无宠的小老婆许美人所生,封国最为贫小,故暗怀怨望之心。昕到佛教的消息,立刻派人到白马寺学习,学会了一套烧香拜佛、斋戒顶礼的印度形式。就在楚宫中设立佛堂,供奉佛像,早晚膜拜,祈福禳灾。印度佛教专门教人“出家”,用中国当时的话来讲,就是叫人反固有的家族主义,也就是反孝悌忠信的伦理。简言之,就是无父无君。楚王越拜佛,则孝悌忠信之心越少,无父无君之心越多。于是,不自量力,居然要造起反来。谁知反未造成,事机已泄。楚王虽畏罪自杀,可是案子却牵连了成千上万的人,乱了好几年,才算平静下来。把个刚才中兴起来的帝国,无妄地丧失许多元气。因此史家评论汉明帝,当时国家不知道有多少事等着要做,着中国修齐治平多少大道不去研究发挥,也不先作调查研究,就糊里糊涂,劳民伤财到印度去引进佛教。结果立即见效,导致楚王之乱,死一个弟弟对他或许并无所谓,可是把半个国家都牵扯进去,闹得鸡犬不宁。事后也不检讨,也不改过,明帝之“明”何在?所以,韩愈用他的例子来劝唐宪宗: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说;“佛之不足信,亦可知矣!

说到这里一定会产生至少三个问题,即佛教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人会接受它?它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是什么?

第一,佛教总分三部,即:佛=明了并体验到世上一切空苦,因而修成真空寂灭(涅槃)者,佛学=成佛的理论,佛法=实行佛学的方法。创法的人是释迦牟尼,幼名悉达多,生于中国周灵王时。父净饭王是北印度迦仳罗国王,母摩耶夫人是拘利城主之女。他十六岁时,娶耶输多罗,生子罗候罗。常感人生无常,抱有出家之志。净饭王每用美女、醇酒、音乐以为羁縻。终于二十九岁出家。净饭王有孙为嗣,便也不十分勉强他还俗。但他虽得偿素志,苦行六年,身体衰败不堪,仍是无法解脱。一天要到河中洗澡,竟晕倒在河滩上,幸有一女子经过,饮以羊奶,才得复生。因此在迦耶山的菩提树下,昼夜彻思,自觉有悟,就四出说法。年八十岁,病疮,而死于巴陀遮罗双树间。遗体被放在拘尸那迦罗城天冠寺供养。后付荼毗(火葬),遗骨后分配于八个佛教国。自释迦死后,无人觉得自己的修为能超过释迦,因此他被尊称为佛祖。

释迦说教,以苦、集、灭、道四谛为依归。“苦”是教世人认识世界无一不苦,诸受皆苦。生、老、病、死、不如意,是为苦的苦。快乐不长苦、习惯无乐苦、不苦不乐苦,是为乐的苦。“集”是苦的原因,就是由无明()而生的一切执着和欲望,是一切苦的由来。“灭”是解脱一切苦因苦果,执着欲望,而进 入涅槃(无一物)之境。涅椠是吹熄的意思,即消灭欲的存在。《大乘般若经》把它叫做:空、空空、大空、毕竟空。“道”是达到“空境”的方法。有八正道:正见(见解)、正思维()、正语、正业(行为)、正命(生活)、正精进()、正念、正定(思想集中)。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努力)、禅定(打坐念佛等方法使达到无思想地步)、智慧()

再进一步来看,佛教的理论是:(1)不立自在天。就是不承认宇宙第一因的创造主,因此没有上帝。宇宙的存在是“我的认识”下的产物,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就是宇宙,故称“唯识论”。识的原动力是我的欲,宇宙是由欲而有的,因此三界是由我所创造。除了即今(短暂的现在),过去,未来都不过是 推理的概念。我心在,故宇宙在。我心空,则宇宙空。(2)一切世间法都是因缘生灭。往时造何因,今生现何果。现时造何因,来生现何果。此即三世因果说。因此,人虽努力行善,只不过希望来生可能好。它既不承认一切现象是实际的存在,故因、果毕竟不外是一种“心相”。(3)人非实我,故灵魂与身体没有固定的关系。人在惑业、苦中,由烦恼而产生善、恶的行为,再由行为面产生相当的果报。现在的身体形式(有情),一面寻味苦乐,一面决定未来的命运,不断反复下去,是为无穷轮回。然而,人即使修到托生天界,但是由于过去某些因缘所限,在天也不能长久,有一天必然要被打回人间。再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 打成畜生。因此,灵魂是一个,而身体形式或为人,或为狗,或为饿鬼……没有任何人能给予任何肯定的答案。所以,如果一定要终止这无止境的轮回之苦,就非要能变成“无有”()才行。(4)怎样才能跳出界以外呢?程序上一是“见”,二是“修”。能了解四谛的人就有了“初果”(预流)。再继续打破情和意,就可修得第二果(一来),继续持修,就可进入第三果(不还),第四果(阿罗汉)。阿罗汉果就是断尽一切烦恼,达到自觉的地位,可以不再堕入轮回中。可是,到底这个阿罗汉是个什么光景,实际上无人了解。假设人修到第二果时,死去,只须再经一次轮回,就可得阿罗汉果,所以叫做一来。假设人修到第三果时,死去,就能生于天界,在天上继续修,也可能完成涅槃不必再回欲界,可以叫做不还,总之,槃若佛教主张:彻底的空。《大槃若经》六百卷,究竟不出一个空宁,就是否定一切。佛也空,众生也空,世界也空,迷也空,悟也空,一切都是空。然而,就在否定了一切的时候,突然来个急转弯,把一切否定了的东西又肯定回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就是正觉得一切;都具眉目的时候,一转眼之间,什么又都不见了。

佛教的理论是个无法完全捉摸的东西,就连释迦自己也说不清楚。中国人说它无父无君,这是一点都不冤枉它的。按照六道轮回的说法,父子之间并无实质的真关系,所以《儒林外史》里才会有牛见了跪在它面前的和尚流眼泪的故事。和尚解释这种现象是:牛是他前生的父亲,父亲今生变了牛,但是还认识儿子,嘴里不会说话,故只能落泪,和尚也抱着牛哭。旁边看的人受了感动,就都纷纷解囊布施。原来和尚在光头上涂了盐,让牛来舔,牛吃了盐,就像人剥了葱,眼泪鼻涕,源源而下。和尚靠此,到处骗钱。轮回之说是根本无法证实的,但你若逼他拿出证据来,他就会说连宇宙都是虚无的。如果你说:好,根本没那么一回事。他又回头拿变畜生及饿鬼或十八层地狱来吓你。如果你承认欲望是罪孽,所以才堕畜生道。试问想成佛,做菩萨是不是欲望呢?那么他就说:佛也是空,法也是空。如果你说:好,佛根本不必信。 他就说:罪过,罪过,阿弥陀佛。人生在世,父子君臣是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实在的了,可是他说这些都是假的,到了盖庙,塑金身,收布施就都是真而又真的了,否则你就下地狱。

第二,在中国人的实证性格下,对于这样模棱两可完全虚无主义的佛教,应该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但事实上不但接受,而且让它支配了中国各层社会。这不是偶然的事件。其原因:(1)当时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在正常的家族主义下,宗教是不需要的,中国虽然有所谓“方士”,也曾有仙人的假想,实际上仙人就是长寿的人,为了长生久视,他们不是住在山上,就是住在海上。或是海中的山上。方士们的操作,多是以长生健康为目的,他们努力的成果就是后世医学的滥觞。因此,不论他们口中用的是什么名词,他们的本质是实证的,且工作是非常艰苦的。汉武帝时,董仲舒倡天道主义,颇有宗教气味,但实质是政治哲学,也是中国的自然法学。这时,突然出现了一种新奇的宗教,对之很感兴趣,这是相当自然的事。(2)中国人所接受的佛教,最初只是形式的部份,根本不可能是佛学的部份。不要说是在汉朝,即使是现在,自称为佛教徒的中国人中,有几个是照释迦牟尼的办法修行的?在专讲实际的中国人来说,绝大部份的人只能接受佛教的形式都份,就是东汉楚王刘英干的事,拜佛求福。依照释迦自己的说法,学佛者的祸福乃是依其自身因缘造业所生,与佛无关。祈佛求福,不仅无益,而且有害。(3)中国本来也讲因果律,。如《易经》直接了当地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要有“庆”,就要去“积善”,这是行为的,实践的。拜佛则只要“求”,就“得”福,这就太容易了,这也就是搭便车心理。(4)西汉末年,经济崩溃,通货膨胀,米卖到“黄金一斤易粟二斛”。于是,天下大乱,盗贼蜂起,“百姓饥饿,流离道路”。光武中兴,疮痍未平。所谓:一次遭蛇咬,三年怕草蝇。忽然有一个舶来品外国神,保佑福利平安,又那么容易拜,为什么不试试?再说,如果因此能生在黄金铺地,到处都是金银宝石的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经》),那该有多好。虽然这只不过是姑且言之,听说而已的地方(注意:《阿弥陀佛经》开头第一句就是;如是我闻。(5)统治者对佛教有一种错觉:佛祖对政治不感兴趣,是教人出世的,是不会造反的。唐太宗临死时,安排了武媚娘去当尼姑,自以为得计。自己喃喃地说:天下哪有尼姑做皇帝的。这就充分说明了统治者保江山的心理。虽然历史立刻就证明了他们的错误,但却至死不悟。统治者予佛教以政治上、经济上各种特别的优待和鼓励,佛教哪能不兴盛呢?(6)人作了许多昧心的事,佛教应许他们可以出钱买福消灾,所以至今庙里的生意不衰。

第三,佛教既然一鸣惊人,就有人仿佛教的形式,创出一个比较具中国风味的教来,就是道教。后来的儒学也混合了佛学,这且不言,中国由皇帝带头提倡,政策上给予佛教经济特权。东汉明帝建了白马寺,到了桓帝时,就于宫中立浮屠之祀(《后汉书》卷六十)。三国初年,笮融大起浮屠祠,以铜为人,黄金涂 身,衣以锦彩,为重阁楼道,可容三千余人,礼佛诵经。各地来听佛诵道的人,一概免役。并且布席于路,多设酒饭,人民来观及就食,动且万人,用费上亿(《三国志‘吴志》卷四)。北魏民众信佛,以避输课(《魏书》卷百十四)。北朝如此,南朝也是。佛法讹替,沙门混杂,而专成逋薮(《宋书》卷九十七)。于是,就开始制造谣言,要造反了。将来有弥勒佛方继释迦而降世。隋文帝统一中国,励精图治,一切渐上轨道。但在他死后不久,就有几十人,素冠练衣,焚香持花,自称弥勒佛,入建国门,守门卫士都向其礼拜。他们一拥上前,抢了武器,造起反来。后来又有个海明和尚自称弥勒佛降世,好几万人跟着他。于是自称皇帝,改元白乌。以后,唐,宋、元、明,弥勒佛不断下降,不可胜述。到明天启年间,徐鸿儒以白莲教名义作乱,其教徒有二百万。其后断断续续,到了清嘉庆年间,又大闹一场。唐宋以来,沙门有免税、免役、免刑的权利。在北朝,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二一t年中,’洛中土地三分之一属于佛寺。同时,佛寺民居,三分且一。天下州镇,僧寺也占民田。南朝更有奇怪的事,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公卿大臣捐资寺庙一亿奉赎。所以,佛教富甲天下,政府财政越来越困难,就向佛寺借贷(《齐书》)卷八十二)。到唐德宗时,杨炎曾说:  “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僧,以免赋役。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唐敬宗时,李德裕说。“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意在规避王徭,影庇资产。”唐宋政府有时穷极无聊,以贩卖度牒来筹款救急。李峤说:  “今丁皆出家,兵悉入道,征行租赋,何以备之?”寺庙又成为观光敛钱的所在,于是中国凡是风景生色之处,决不会没有佛像寺庙。总之,因为优待佛教,结果变成既没有当兵的,也没有服役的,也没税可收。政府成为贫穷软弱无聊的怨府。佛寺却操纵了一切。逼到最后,政府只好起来反抗,就有三武灭佛的事件。可是唐武宗大毁佛寺,逼僧还俗,一到宣宗,又“修复废寺,度僧几及其旧”,根本不解决问题。问题是统治者一面迷信赎罪与天堂地狱的教义,一面迷信佛教能帮助稳定他们的统治。例如,英明如唐太宗,派玄奘取经,亲自为佛经作序,叫做“圣教序”。序中一再称佛教为“圣教”、“正教”、“真教”,“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还有什么“日月无穷、乾坤永大一等等的肉麻话。唐朝开国,宣布以道为国教,并认老子作祖宗。一再说:三教并尊,以道为先。可是竟称佛教是圣,正、真,但不知其置其他二教于何地?这种两面作风,报应就在眼前,尼姑马上就杀他的子孙,夺他的江山。取什么经,做什么序,都是打嘴现世。中国历史再三证实;“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二十世纪,佛教之所以能在远东生存下来有三个原因。首先,和尚们采取某些道的教导而戴上了假面具,躲过了政治的迫害。道教的雕像塑起来安置在佛教寺庙,尽管真正的道从不喜欢偶像崇拜。某些佛教徒成为《易经》学者、药草商、针灸医生、算命者、风水家等。其次是:佛教徒愿意变换他们的宗教,因为涂上道的色彩的佛教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因为随着这一变换,佛教徒自己体验到了更大程度的自由。再次是:长期处于不同价值观的环境中,佛教本身已完全和永久地变化了,成为具有道教色彩的佛教。这一变化太彻底了,道教和佛教被认为是姊妹宗教,佛陀被认为是老子的转化。

这些变化对佛教有利。道教化的佛教不再是消极的宗教,它不再鼓励人们相互疏远而是转而劝告人们互相帮助。

但这些变化,却把道教降低为一种被迷信所维持的宗教。

佛教概念,比如偶像崇拜、烧香、建庙及参加其他宗教仪式,被一些道徒所采用,他们并不懂道的教导。许多这类概念保留至今。故有两种道的传统:文化人所接受的道和未受教育的道观礼拜者所接受的道。前者与道同行,后者则利用道讲述运气、符咒、驱鬼等等。

本书所要介绍的是文化人所接受的道的学说教诲的全貌。

在中国,佛教中发展了另一分枝——禅宗,它严格运用对话形式。二千五百年前,有位叫公孙龙的学者发展了运用语词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  “坚石非石”、“白马非马”等。禅宗发展了这类对话技巧。如神秀说: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惠能则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两个偈子沦及万物皆空。爱好诗和文艺的人喜欢这些话,用了大量时为之谱曲。禅宗的无用反使其获得了上流社会的宠爱。

不能误把道当作佛教或禅宗以及那些也许剽窃了道的教导的东西。  (因为道的教导太宽广,道常常被误认为是其他许多事物,甚至那些与之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例如,它常被误认为是医学,既然它的教导包括许多健康之道,但医学只强调诊断和疾病的医治。相比之下,数千年前为道们建立起的方法、工具和知识却帮助人类完善他们的进化从而进入道的王国。)

道术的惊人效力吸引了许多人,他们窃得其中零碎东西而成为风水师、政客、武术教官、营养学家、体操教练、针炙医师等等。但这些人并未意识到,当一鳞半爪的东西与道的整个教导分裂时,并不能帮助人类进入道的王国。这些零敲碎打不过是无本之木,用耶稣的话来说,它们不会结果实。

例如,当人们发现某些道的方法与技术有治病的潜力,他们将其孤立地称为医学。当推拿的一种转化为医学,称之为针刺疗法,而且被机械化,与激光器、声波、光和电器结合,改变了它原来的程序。作为无本之木,针刺疗法的效果不如推拿,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医学会主张针刺疗法只有百分之十八的疗效,所以不能冠之以医学的头衔在道的推拿和疗病的针刺之间有一道鸿沟。

 

IV. 《清静经》—— 一生存的准则

 

指教人类按道的方式生活,这些教导在《清静经》或者说《纯洁的经典》的下述段落中有最扼要的说明。这些段落如下:

1、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2、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3、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4、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于心,心无共心;外观于形,形无共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以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5、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6、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7、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8、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摆在你面前的任务靠使用三宝就能轻易做到,这三宝是老子给我们的:

(1)慈,(2)俭,(3)不敢为天下先①。老子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一般人都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②。按照老子的观点,任何人拥有这些法宝就将得救,因为这些法宝保佑你逢凶化吉。 你进入道的王国。

  

①②参见《道德经》67章——译注。

© Copyright 2004-2006 Tao Longevity LLC